欢迎访问广州正穗财税公司
400-600-5982
企业服务导航
 > 行业经验 > 广州代理记账 > 大额可转让存单的特点(分析可转让定期存单优缺点)

大额可转让存单的特点(分析可转让定期存单优缺点)

正穗财税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

现在越来越多人了解大额存单,知道这是一种好的存款方式,不但可以获得存款保险的保障,而且可以获得很不错的利率优惠。

大额可转让存单的特点(分析可转让定期存单优缺点)

举个例子,我们在某个银行的官网,看到该银行的三年期大额存单,利率为4.18%,这样的利率非常的不错。但是这样的利率,你却不一定能办理。就以该银行为例,4.18%的大额存单,全部显示售罄状态。现在在售的大额存单,2年期的20万起,但年利率仅为3.192%。

你是等待下一期的高利率大额存单呢,还是有其他办法呢?

其实如果懂得利用大额存单的转让功能,就不需要等待了。

01

大额存单还可以转让?

大额存单属于银行的正规存款,既然属于存款,在50万以内可以获得足额的保障,这一点很多人都知道的。

这几年,很多人喜欢购买银行发行的大额存单,除了利率比较不错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流动性保证。就是当你需要用钱的时候,可以提前支取,大额存单实行靠档计息,按照实际的存取期限,达到相应的档期,可以获得相应的利息。

但进入2020年之后,各银行的大额存单纷纷取消了提前支取时的靠档计息,这导致很多人都不认为大额存单就必须是死存款,没到期之前就不能提取,或者即时提取就没有了利息。

实际上并不是这样,千万不要忽略了大额存单,还有可转让这一个特点。

下图是从某个银行大额存单转让平台上看到的,其中一张可转让存单,剩下两年7个月,如果现在买入这张存单,可以获得4.143%的利率,远高于该银行正在销售的大额存单年利率。

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可以掏出约50.76万的现金,就获得这张年利率4.143%的存单,再持有2年7个月,就可以到期拿回本金和所有的利息。

所以说,如果我们愿意花点时间仔细挑选,说不定可以从别人转让的大额存单里,找到一些很划算的,大额存单。

02

通过转让拿到钱

首先我们要知道大额存单有两种付息方式,一种是定期付息,一种是到期付息。

定期付息是指客户可以按照产品约定的付息频率,定期领取固定金额利息。比如某客户买入一笔按月付息大额存单,本金为50万、年利率3.88%、存期3年,则该客户预计每月定期可领取利息1616.67元,存单到期本金及最后一期利息自动转入活期账户。

目前在该银行我们看到按月付息的大额存单20万起,年利率4%。

但是定期付息的大额存单是不可以转让的,只有到期付息的存单才支持转让。这是目前很多银行,都采用的规则。

如果你存入了大额存单,但是在期间需要提前支取获得现金,你就可以使用转让的规则,把存单转让给别人,你拿到部分利息,拿回本金。

一般来说,大额存单在存入的第2天开始就可以办理转让。在客户需要把自己手上的大额存单转让出去的时候,自己可以获得的利率,会略低于该张大额存单原来的约定利率,举个例子如果大额存单的剩余期限大于一年,转让时一般是原来的年利率减0.6%~0.2%。

因此有人约定了转让之后的年利率,就会自动计算出,这张存单的转让价格是多少。

在上面那个例子里,原持有人存的大额存单本金是50万,现在转让出去之后,可以获得507562.5元,不但拿回了50万的本金,还拿到了7500多元的利息。通过这种方式,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,还能够及时的拿回自己所存的定期存款。

03

通过转让获得存单

对于购买别人转让的大额存单有没有好处呢?

其实好处是显而易见的:

1)存期更短:买入他人转让的存单,只需要持有余下的存款期限。比如一笔存期3年的大额存单,卖家持有6个月后转让,您买入后只需要再持有2年6个月即可到期。

2)收益更高:买入他人转让的存单,可以获得卖家让利,所以持有至到期实际年化收益率高于存单原年利率。象上面的案例里,4.143%的利率,甚至高过银行目前在售的大额存单利率。

3)变现灵活:买入他人转让的存单后,如果紧急需要用钱,还可以再次转让存单。

也有些人会觉得购买别人转让的大额存单会吃亏,比如在这个案例里面,花了507,562.5元购买这张别人转让的存单,购买成功之后你会发现,自己的存款余额仅仅是50万元,另外的7500多元不见了,这是不是手续费呢?

其实上文已经说过,这种可转让的存单是到期付息的存单,所以现在显示的仅仅是50万的本金,两年7个月之后,这张存单就到期了,除了可以拿回50万的本金,还可以按4.143%获得利息65597.5元。

就在财说得明白即将完成本文时,看到转让平台上的一条滚动信息,这个存单已经转让成功了,看来有不少人是懂得用这一种方法来找更高收益的存单。

所以说懂得了这一个功能,多花点心思,说不定在可转让存单里面,能够成功捡个大便宜。

本站所有相关知识仅供大家参考、学习之用,不作为实际操作的法定依据。如有问题或相关需要,请咨询正穗财税。本文来源于互联网,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,如无意侵犯您的权利,请与小编联系,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核实,如情况属实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!
服务
经验
主页
联系
我的